在人們的記憶里,彩繪玻璃常用在教堂和修道院等宗教建筑中。如今,隨著時代發(fā)展和玻璃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,彩繪玻璃不再局限于宗教建筑,設計師們開始在一些商業(yè)綜合體、博物館、辦公樓、家庭住宅甚至是家具設計中融入彩繪玻璃元素,為空間營造五彩斑斕的光影效果。
彩繪玻璃鑲嵌畫在羅馬式時期已開始使用,但由于該建筑的窗戶面積較小,因此沒有明顯的裝飾效果;當圣德尼教堂開始建造時,窗戶的面積大大增加,這是因為蘇熱要求教堂內有連續(xù)的彩色光線,玻璃畫便成為哥特式藝術的組成部分
近些年來,許多教堂在翻修時將恢復彩繪玻璃窗戶作為了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。對于教友來說,這是增強自身信仰熱忱的一種方式,而對于外教人來說,這是心目中教堂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。這些玻璃的制作工廠來自于四面八方,既有上海教區(qū)自己的工場、也有上海和外省的一些玻璃工廠,甚至不乏從國外進口的作品。
古代埃及和羅馬人都擅長制造小型的彩色玻璃制品。古代腓尼基在玻璃制造業(yè)中也占有重要地位,其中心產地是西頓和安條克等地。在公元4-5世紀的早期基督教教堂中,一些木質窗框中鑲嵌有經雕琢過的雪花石膏,類似玻璃般的效果。公元7世紀,英國的教堂和修道院已經出現(xiàn)了彩繪玻璃窗。公元675年,圣本篤·波斯哥[]從法國引進工匠,為在芒克威爾茅斯建造的圣彼得修道院窗戶進行著色。公元8世紀以后,伊斯蘭世界的一些清真寺和公共空間也開始以彩色玻璃裝飾,基本以純粹的幾何設計為主,包含花卉和文字圖案,不表現(xiàn)人物形象和宗教偶像。
當伴隨著風琴的莊重悠揚的聲調,沉靜的氣息烘托教堂的基調,五彩斑斕的光色透過窗戶上彩繪玻璃灑進深暗的大堂,只是作為僅有的高調活躍深色的旋律,而這一旋律正發(fā)生著變化。
花窗的創(chuàng)作屬于彩色玻璃工藝,其發(fā)展與建筑的演變緊密相連。哥特式建筑源自12世紀,興盛于13至15世紀,改善了原有教堂厚重的磚石結構,當哥特式尖肋拱頂和飛扶壁等建筑技術讓整體構架纖細化,能撐起更大更高的空間時,就能在墻面開出更多空間。